近日,《经济日报》刊发专题文章《低空经济飞得快更要飞得稳》。文章指出,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,有必要把握好三组关系。一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,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、泡沫化,也不要搞一种模式,强调因地制宜。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政府可以在科学布局、政策引导、规则制定、财税支持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。三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,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,管得住才能放得开。
「低空经济观察」日前发布《经济日报》专题文章《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》。文章指出,低空经济蕴含着巨大的产业增长潜力,对推动城市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。要遵循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基本规律,探索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应用模式,构建相互支撑的区域协同发展体系。未来需优化政策保障体系,完善各地发展低空经济的顶层设计,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生态,做到规划先行、场景匹配、安全托底,牢牢抓住这一低空蓝海蕴藏的新机遇。「低空经济观察」将两篇文章内容分享如下。

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,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。低空经济科技含量高、创新要素集中,具有产业链条长、应用场景复杂、使用主体多元、涉及部门和领域多等特点。作为一种综合经济形态,低空经济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,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,在工业、农业、服务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,发展空间极为广阔。2024年被认为是“低空经济元年”。这一年,低空经济作为“新增长引擎”被首次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”;全国近30个省份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相关政策,抢滩新赛道;北京、上海、常州、杭州、合肥等15城宣布联合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,计划到2025年打造100个示范项目。从农林植保到电力巡检,从物流配送到应急救援,从空中游览到航空运动,依托我国完备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,低空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,应用场景加速构建。最近一段时间,政策利好更是接连释放。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表示,将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(点击跳转查看《国办发文:将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》);国家数据局表示,未来将重点推动数据产业与无人驾驶、具身智能、低空经济等数据密集型产业融合发展。在改革深化、政策托举、投资升温、应用落地等多重因素作用下,2025年低空经济有望迎来加快发展。
热度攀升,更需冷思考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,有必要把握好三组关系。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、泡沫化,也不要搞一种模式,强调因地制宜。我国区域差异大、发展不平衡,实践中发展什么产业,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、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。如果不顾客观实际和产业基础盲目跟风匆忙上马,不仅会带来创新资源的分散及错配,更可能引发重复建设、无序竞争等问题。低空经济科技含量高、技术迭代快、资金投入大,如果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,带来的资源浪费会更大。为此,要加强央地统筹,坚持全国“一盘棋”优化产业布局,引导各地差异化协同发展。政府可以在科学布局、政策引导、规则制定、财税支持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,营造鼓励创新、允许试错、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,推动国资出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全国已有约20个省市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,总规模超千亿元。近期,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、湖南低空经济集团相继揭牌,将以国资平台的形式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,推动地方低空经济加快发展。同时,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大力培育发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,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低空经济建设。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,管得住才能放得开。安全得不到保障,低空经济将无从谈起。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,未来低空飞行器将会种类更繁多、功能更多样、数量更庞大,我们头顶的天空将越来越繁忙。要加快推进低空经济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,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与标准规范,构建完善的低空飞行安全监管体系,确保飞行安全、公共安全、数据安全。近年来,在国家政策推动、市场规模巨大等多重因素叠加下,不少地方对低空经济开展了前瞻性布局,竞逐低空经济产业新赛道。比如,上海提出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,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“天空之城”;广东将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;浙江计划到2035年,全面建成高水平民航强省和低空经济发展高地;等等。低空经济蕴含着巨大的产业增长潜力,对推动城市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。从低空经济概念提出至今,各地逐渐进入到基于自身特色探索发展路径的阶段,根据地方实际和资源禀赋确定优先发展方向,形成了“因地制宜、百花齐放”开发低空经济业态的局面,取得了积极成效。遵循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基本规律。一是注重基建先行。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低空经济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。如何发挥低空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,带来更大经济效益?打造适配低空飞行的“新基建”是第一步,包括加快建设低空基础设施,开展商业化应用示范等。二是注重数字赋能。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,数字化是不可或缺的力量。发挥数据要素关键作用,成为众多低空企业破解研发、生产及管理环节痛点的有效良方。探索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应用模式。低空经济在不同城市、领域的发展重点各不相同,因此,探索适合自身的低空应用场景至关重要。对于工业基础好、经济实力强的城市而言,“搞基建、造飞机、抓应用”尤为关键。对于其他地区而言,如何让“低空经济+”应用场景有效落地则成为更加现实的话题。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,“低空+文旅”的特色场景可以有力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升级;在地理位置偏远或传统物流方式压力较大地区,“低空+运输”的无人机物流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;在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,“低空+植保”的农用无人机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种植和收割过程中成本高、增效难的传统问题,让农业越来越智慧。此外,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低空应用需求也在逐步释放。比如,一些地区按照市场化模式提供无人机在交通管理、应急救援、消防治安等领域的服务,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。构建相互支撑的区域协同发展体系。低空飞行半径的限制让低空经济具有了明显的区域经济特征。未来,低空经济有望将更多城市纳入到核心城市经济辐射的范围之内。在此过程中,一方面,注重区域协同,构建区域通用机场及垂直起降场网络,实现低空飞行互联互通,制造、运营、服务环环相扣。目前,从苏州吴江到上海虹桥机场已开辟直升机接驳航线,大大缩短了通行时间,还可满足旅客更加个性化的出行需求。另一方面,还应注重低空经济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广泛融合性,将低空经济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传递到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,最大程度发挥其对各行各业的带动作用。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和新兴赛道,低空经济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,同时还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。未来需优化政策保障体系,完善各地发展低空经济的顶层设计,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生态,做到规划先行、场景匹配、安全托底,牢牢抓住这一低空蓝海蕴藏的新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