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西长安街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大楼里,一场影响深远的政策变革正在落地。4 月 29 日,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行业会议中强调,将加速推进无人机 "一码统管" 政策,通过为每架无人机设置唯一识别码并实时广播飞行数据,实现全生命周期监管。这一政策的实施,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进入 "安全可控" 的新阶段。"一码统管" 政策的核心是构建 "一机一码、实时追踪" 的监管体系。根据《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》,所有民用无人机需在机身显著位置标注唯一产品识别码(UAS 码),并在飞行过程中通过 WiFi 或蓝牙广播位置、高度、速度等信息。监管部门可通过专用接收机实时获取这些数据,实现对 "黑飞" 行为的精准打击。在技术实现上,政策要求无人机制造商在产品中集成符合 GB42590-2023 标准的信标发射模块。国内企业空御科技已推出支持该标准的接收机,可识别无人机身份并接入国家级管控平台。这种 "身份认证 + 动态监管" 的模式,使无人机从生产到报废的全流程可追溯,有效遏制了 "黑飞" 乱象。
市场洗牌加速:中小厂商因无法承担合规成本面临淘汰,头部企业如大疆、亿航等凭借技术积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。预计 2025 年,行业集中度(CR5)将从目前的 65% 提升至 80%。应用场景拓展:政策为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扫清障碍。在物流领域,顺丰、京东已启动 "一码统管" 试点,无人机配送效率提升 30%;在农业领域,极飞科技的植保无人机通过实时数据共享,农药利用率提高 25%。技术创新迭代:企业需在导航芯片、通信模块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。国内某企业研发的多维多波段协同探测系统,通过量子点激光雷达技术,将无人机识别距离提升至 3 公里,为政策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。对比欧盟 2025 年 6 月生效的无人机法规,我国 "一码统管" 政策展现出独特优势:
这种差异背后,是我国在技术自主性与政策灵活性上的优势。例如,"一码统管" 政策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,而欧盟法规仍依赖 GPS,这在战时环境下具有决定性意义。技术标准统一: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通信协议,需建立跨厂商的数据互通机制。工信部已启动《无人机通信协议白皮书》编制工作,计划 2025 年底前完成标准制定。 数据安全保障:实时飞行数据可能涉及隐私泄露风险。政策要求数据存储采用区块链技术,确保数据不可篡改,并通过脱敏处理保护用户信息。执法能力建设:基层执法部门需配备便携式接收机与反制设备。国内某企业研发的低空安防高能激光打击毁伤系统,可在 50-150 米距离内精准拦截无人机,为执法提供了有效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