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动态 | 【无人机管制】地方实践:哈尔滨与重庆的低空安全治理
在哈尔滨 “哈洽会” 期间,市区四环合围区域实施全域禁飞,违规者最高面临 10 万元罚款。这种 “严格管控” 模式,与重庆的 “实名登记 + 分级审批” 形成对比,展现中国低空安全治理的多元路径。
一、哈尔滨:重大活动的 “圈层防御”
哈尔滨的治理实践以 “安全优先” 为原则。为保障 “哈洽会” 安全,全市部署 “无人机防御圈层系统”,通过雷达侦测、无线电干扰和激光拦截形成多层防护网。该系统可在 5 公里内精准区分无人机与鸟类,误报率降至 0.1% 以下,单套设备覆盖面积达 50 平方公里。
更具创新性的是 “跨部门协同”。公安部门联合军方、民航建立 “低空联合执法平台”,首次实现违规飞行行为的跨部门实时追踪。这种 “军地联动” 模式,为重大活动安保提供新范式。
二、重庆:常态化监管的 “分级管控”
重庆的治理策略更注重 “疏堵结合”。《重庆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共安全管理办法》将无人机分为 5 类,微型设备免审但需实名登记,商用无人机需投保责任保险并取得操控员执照。这种 “分类管理” 模式,既简化低风险操作,又强化高风险管控。
技术赋能是重庆的特色。当地通过 “无人机防御圈层系统” 与 5G 基站联动,形成城市级监控网络,自动为急救无人机规划优先通道。同时,AI 算法分析飞行数据,提前 72 小时预警潜在风险,为应急响应争取时间。
三、两地对比:严格管控与弹性治理
哈尔滨与重庆的实践体现不同治理理念。哈尔滨通过 “全域禁飞 + 圈层防御” 确保重大活动安全,但可能抑制低空经济活力;重庆则通过 “分级管控 + 技术赋能” 平衡安全与创新,更适合常态化管理。
这种差异反映地方需求。哈尔滨作为国际展会举办地,安全风险更高;重庆作为直辖市,需兼顾城市管理与产业发展。两地的实践为全国提供参考,推动 “中央统筹 - 地方细化” 的监管体系完善。
四、产业启示:安全与创新的再平衡
两地的治理实践证明,低空安全与经济发展可实现双赢。哈尔滨的 “圈层防御” 系统,推动激光拦截、AI 识别等技术产业化;重庆的 “分级管控” 模式,促进无人机物流、城市巡查等应用场景拓展。这种 “安全 - 产业” 的良性循环,正在重塑低空经济生态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培养。哈尔滨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共建 “东北亚低空经济产业学院”,重庆则与本地高校合作开发 “无人机飞手培训体系”。这种 “产学研用” 一体化模式,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。
五、未来挑战:技术与制度的协同
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,地方治理需不断升级。哈尔滨计划 2025 年推出 “柔性碳纤维电子战模块”,可吸附在无人机表面实施干扰;重庆则探索 “场景化监管”,针对不同空域制定差异化规则。这种 “技术 + 制度” 的协同创新,将提升治理效能。
地方实践的价值,在于展示治理模式的多样性。当哈尔滨的 “圈层防御” 遭遇重庆的 “分级管控”,当技术创新碰撞制度设计,中国正在构建 “因地制宜、动态调整” 的低空安全治理体系。这种体系不仅是地方经验的总结,更是全球低空治理的中国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