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动态

首页 - 新闻动态 - 行业动态 — 行业动态 | 【无人机管制】中央空管委印发专项措施:无人机反制技术纳入全国低空安全监管体系

行业动态 | 【无人机管制】中央空管委印发专项措施:无人机反制技术纳入全国低空安全监管体系

时间:2025-04-22 作者:历正科技 浏览:1742
为全面提升低空领域安全防控能力,中央空管委于 2025 年 4 月 7 日正式印发专项措施,明确将无人机反制技术纳入全国低空安全监管体系,通过构建 “技术防控 + 制度约束” 的立体化监管模式,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。此次调整标志着我国低空管理从 “被动应对” 转向 “主动治理”,将对无人机产业生态、空域资源利用及公共安全保障产生深远影响。

3c2af2a2ded22719ca9ff7362b564c41.png
一、政策背景:低空经济繁荣催生安全治理升级
随着无人机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、农业、文旅等领域,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持续扩大。数据显示,截至 2024 年底,全国实名登记注册无人机超 220 万架,年飞行量达 3.4 亿架次,运行态势处于历史高位。然而,无人机 “黑飞”、干扰民航、侵犯隐私等安全事件频发,暴露出监管体系与技术防控能力的短板。
中央空管委作为国家空域管理最高协调机构,此次专项措施旨在通过全链条监管破解三大痛点:
空域资源利用效率低:传统空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无人机灵活起降、高频次飞行的需求;
技术防控能力不足:非法无人机入侵事件中,预警响应速度与拦截精度亟待提升;
责任体系不清晰:军地民多部门协同机制需进一步优化,避免 “多头管理” 与 “监管盲区”。
二、核心内容:技术标准与管理机制双轨并行
1. 技术防控体系标准化
专项措施明确将无线电干扰、激光拦截、导航诱骗等反制技术纳入监管框架,要求设备需满足以下核心指标:
电磁干扰精度:干扰信号覆盖无人机常用频段(如 2.4GHz、5.8GHz),有效距离不低于 1 公里,且不对民航通信、卫星导航等合法无线电系统造成干扰;
激光拦截安全阈值:功率稳定度优于 15%,光束发散角小于 0.3 毫弧度,确保在 55℃以上环境中稳定工作;
智能化协同能力:反制设备需接入全国低空智联网平台,实现与雷达、光电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共享,支持 “发现 - 识别 - 拦截” 全流程自动化处置。
2. 管理机制系统化
空域分类管控:划设开放空域、管制空域和混合空域,通过动态调整机制平衡安全与效率。例如,重大活动期间临时开放特定空域,并同步部署反制设备形成 “低空防御网”;
全链条责任划分:明确生产企业需对设备技术参数及销售流向负责,使用单位需履行资质备案与安全培训义务,地方政府需统筹区域内反制设施布局;
跨部门协同机制:建立由空管、民航、公安、无线电管理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监管平台,实现 “一站式” 空域申请、飞行计划审批及违规行为溯源追责。
三、实施路径:技术赋能与地方实践双轮驱动
1. 技术基础设施全域覆盖
低空智联网建设:长沙县、大连等地率先启动低空智联网试点,通过 5G-A、北斗导航等技术构建 “空天地” 一体化监测网络,实现无人机飞行轨迹实时追踪与风险预警;
反制设备规范化部署:机场、军事基地、大型活动场所等重点区域需按标准配备无线电干扰、激光拦截等设备,并接入全国统一监管平台。例如,武汉公安在马拉松等赛事中通过 “5G-A 探测 + RID 锁定” 技术,实现非法无人机自动识别与精准拦截。
2. 地方实践创新示范
合肥模式:依托长海机场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监管试点,实现 “一站式申请受理、全流程监控管理”,待成熟后向全国推广;
川渝联防:川渝九地公安机关建立 “数据共享、技术互助、应急联动” 机制,通过可视化管理平台与 “低空码上通” 小程序,实现跨区域无人机飞行风险联防联控;
深圳经验:通过《深圳市民用微轻型无人机管理暂行办法》,明确无人机飞行审批流程与反制设备使用规范,推动 “低空 + 文旅”“低空 + 物流” 等场景安全落地。
四、行业影响:安全与发展的再平衡
1. 产业升级机遇
技术研发方向:企业需聚焦高精度干扰、绿色激光拦截、智能化协同等核心技术,例如采用深度学习算法优化雷达探测与目标识别能力;
市场规模扩容:反无人机系统市场预计 2025 年突破 24 亿元,2027 年达 132 亿元,低空安全设备供应商、数据服务平台运营商将迎来增长红利。
2. 合规挑战与应对
资质认证门槛提升:反制设备生产企业需通过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(SRRC 认证),并满足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等法规要求;
运营成本增加:无人机使用单位需投入资金升级设备、接入监管平台,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。
五、专家解读: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
“此次政策将反制技术纳入监管体系,体现了‘技术防控与制度约束并重’的治理逻辑。” 国际关系专家指出,通过技术参数标准化与责任链条清晰化,既防止技术滥用,又避免 “一刀切” 影响产业创新。例如,对消费级无人机的 “松绑” 与对高功率激光设备的 “收紧”,凸显了分类施策的智慧。
行业分析人士认为,政策将推动低空经济向高附加值、低风险方向转型。未来,无人机物流、城市空中交通等场景需以安全为前提,通过 “技术 + 管理” 双轮驱动,实现 “飞得起来” 与 “管得下来” 的有机统一。
安全护航低空经济新蓝海
中央空管委此次专项措施,是我国应对低空安全挑战的关键一步。通过构建 “技术防控 + 制度约束 + 协同治理” 的立体监管体系,既为无人机产业创新划定底线,又为低空经济发展开辟空间。未来,随着低空智联网、智能反制技术的持续迭代,我国有望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引领全球低空经济治理范式变革。